從法國綠城堡來看台中新社

轉載自中國時報蔡筱穎/巴黎觀光客在科翰思吃的是有機餐、喝的是有機酒 、參觀的是有機種植、住的是有機屋、使用的是有機資源 ,充分體會到環保概念在科翰思不只是口號,而是整體的實踐。

法國第一個有機城鎮─南部普羅旺斯的科翰思(Correns )小鎮每年在八月的第三個周末舉行的「自然和有機節慶」 ,都會吸引大批志同道合者,特別是來自北歐進行環保旅遊的觀光客。

法國社會一九七○年代的大幅改變,使得「六八世代 」回歸自然的理念深刻影響了有機農業的發展。一九八○年代 ,公權力正式承認有機農業,並在一九八六年啟用有機食品標誌和管理 辦法,政府也成立委員會負責發展和組織有機農業,還於一九九一年和 二○○○年分別立法定義有機種植和動物產品的範疇。根據調查,二○○四年已有四四%的法國人消費過至少一項有機產品 ,八四%的法國人對有機產品有正面好感,這可由巴黎市內專賣有機食 品的商店如雨後春筍般的到處林立,有機農產品的市場價格雖高但向隅 與者眾的現象看出。

一派自然 來者有志一同

也因此,走進青山綠水環繞的科翰思小鎮,看到許多留著鬍子穿著棉衣 涼鞋的人就一點都不訝異,一派自然的左翼環保人士標記 ,語言已不是障礙,穿梭在農產品、衣服製作、建築材料 、再生用品的攤位之間搜尋討論,雖然也有水晶石、印度瑜伽 、中國風水攤位夾雜其中,但都無礙「自然和有機節慶 」的設計囊括了所有食衣住行的有機概念。

觀光客在有機的建築內聽專題演講,在河邊公園的樹下吃著五穀雜糧和 花朵蔬菜配料的有機套餐,看著劇團以表演說明垃圾分類和使用再生資 源的重要性,漫步在「法國第一個有機城鎮」的好山好水當中 ,沒有人能夠想像科翰思在十幾年前因農業危機和人口外流 ,險些被世人遺棄。

找尋出路 改種有機葡萄

科翰思的農業在一九八七年遇到瓶頸,葡萄農業種植無法與其他產地的 產品競爭,經濟困境威脅著整個城鎮的未來,科翰思的鎮長拉茲毅然決 然做出了轉變地方產物種植為有機農業的決定。曾在歐洲聯盟以及法國 瓦爾省的農業局工作過,這位農業工程師出身的鎮長和年輕的合作社社 長開始說服當地的耕作者,以有機種植的葡萄酒來為整個城鎮找尋出路 。

此外,國家的補助也是最有利的論證。因為要將一塊地改為有機種植 ,必須有巨大的投資。例如,地方政府在推動這個案子時 ,就將全城鎮的葡萄耕種區域休耕七年。在這段準備期 ,發展這個區域有機種植計畫得到國家的大力補助,地方政府也循序教 導失業者學習有機耕作。

拉茲鎮長表示,他不是有機的虔誠信徒,他了解全地球若都是有機種植 ,將會有生產不足導致飢荒的危機,但他認為有機農業是一個環保概念 ,是一種智慧的農業,必須在地球的永續經營中成為典範。畢竟 ,有機的發展是使過去的農業耕作更適應於今天的環境 ,而這個環境必須有全面性的保育。

尊重環境 有機農業玩真的

如今,科翰思九五%的農耕面積為有機種植,將近三百公頃,九五 %的耕作者使用有機農業方式耕種,五%則遵循不使用化學肥料的傳統 方式,但都是以尊重環境為原則。「法國第一個有機城鎮 」果然名不虛傳,普羅旺斯和瓦爾省的農民都知道這個城鎮在玩真的 ,因為有些強調有機農業的農地是一枝獨秀於四周使用化學肥料或是防 蟲藥物的土地中,灌溉的水或是流動的風都很難讓其出淤泥而不染。

科翰思則拒絕種植一些會汙染的蔬菜種類和飼養某類動物 ,還希望擴大不受汙染的耕作面積使其產品增值,而與相鄰的城鎮勒瓦 爾形成共識,共同致力兩城市為環保區。科翰思的有機種植加上勒瓦爾 的傳統種植,也造就了這兩個產區極富盛名的葡萄酒。

環保生活 市政廳燒木取暖

改變為有機農業使得葡萄農業有了新的面向,經濟復甦也使得科翰思人 口流失的壓力驟減,避免了該城鎮的沙漠化。而如今 ,除了七百位住戶外,還有心儀科翰思環保耕作而陸續進駐的穀物 、蔬果、香料和醫用植物的種植者。他們都意識到環保和有機的概念 ,以有機的方法發展高品質的農業,並擴大到環保的生活居住品質。

鎮長帶頭以高環境品質的規範來翻修城鎮內的公家建築物 ,並且資助專家進行環保計畫的研究,有機建築、木頭模具等環保材質 ,和如太陽能等再利用的能源都是這個城鎮在發展有機生活模式所採取 的實踐方式,連鎮上市政廳內的暖氣都是燒木柴的鍋爐。而在今年 「自然和有機節慶」中,有機建築就是一個重要的討論議題。

城鎮入口處「法國第一個有機城鎮」的標示,宣示了科翰思致力環保的 決心,也意外發展出了旅遊業。對環保旅遊特別敏感的北歐民眾 ,在法國南部旅行時,都會慕名來到科翰思。近七百居民的小鎮 ,卻擁有兩百多張床和兩個旅館及卅一間曾遭遺棄、但經整理後備有家 具的房子,以為觀光客的住宿,為當地的家庭帶來額外的收入 。而觀光客在科翰思吃的是有機餐、喝的是有機酒、參觀的是有機種植 、住的是有機屋、使用的是有機資源,充分體會到環保概念在科翰思不只 是口號,而是整體的實踐。




我對新社的一點小想法:
1.農業與水資源未來才是台灣的出路與命脈,新社坐擁農業發展的好條件更應該找出自己的定位。
2.種咖啡賣咖啡都只是一個開頭,我的理想是,結合區域型的農業發展自己的觀光路線。未來客人上山租用閒置農地種種自己的蔬菜,來喝杯咖啡,買袋土雞蛋,扛一盆蘭花,捧著一大束文心蘭,嚼著鮮香菇,清明前後來採買枇杷,夏天來買巨峰葡萄,秋天有摩天嶺的柿子,新社應該打造成四季都有趣的綠色城堡,農業的livig museum。這麼多的農產品,新鮮的,加工的,這麼多所謂的庭園咖啡(卻沒有咖啡樹)離台中市這樣近,新社應該整合所有的資源發展一套共生共榮的綠色農業計畫。

sun coffee and shade coffee

原本咖啡是生長在熱帶地區森林下方的常綠灌木,過去二十幾年,為了咖啡產量與生長的關係使得多數咖啡農場採用全日照方式栽培咖啡.這個方式讓中美洲超過250萬英畝的咖啡園剷除了原本的熱帶雨林,導致植物的多樣性以及依賴這些植栽生存的生物多樣性遭到毀滅性的破壞.這樣的損失使得環境多樣性的衝擊幾乎無法估算.全日照的咖啡有以下的環境衝擊問題:
  • 傳統在森林下生長的咖啡樹,可以因為上層樹木的枯葉掉落自然成為養分,也可以因為上層鳥類築巢所產生的糞便自然變為養分.在剷除森林之後,養分的來源往往倚賴額外給予肥料特別是氮.
  • 在缺乏森林覆蓋下的咖啡園因為遭受直接陽光照射,使得咖啡園的野草成為管理上的麻煩.野草通常喜全日照,在獲得全日照時生長快速,搶奪咖啡樹的養分,使得咖啡園必須經常除草甚至利用藥物去除,增加土壤的負荷.
  • 咖啡樹生長的自然環境是多濕的熱帶,少了森林上層的覆蓋,讓雨水可以直接淋溶土壤造成土壤流失,同時將肥料等的化學藥劑沖刷至集水區,污染河川水源.
  • 因為全日照使得咖啡樹生長較為快速,導致咖啡的更替速率加快,而傳統種植方式的咖啡則無此問題.
因此選用shade咖啡無疑是選擇了為了生物多樣性及降低環境衝擊最好的作為.因此目前幾個組織比方Rainforest AllianceSmithsonian Migratory Bird Center,極力為保存生物多樣性而推介shade coffee 的優勢.
我們在台中頭嵙山種的咖啡,海拔約600公尺,自始都在原本的大型樹木之下成長,比方波羅蜜與酪梨,也從來不予施肥.遵從自然農法的方式自然讓咖啡成長,只有為了採摘方便而進行修枝.園裡常見綠繡眼成群,偶見兔子,其他小昆蟲如攀木蜥蜴或是樹蛙蜘蛛更是常見.我們的心願是這塊小小的咖啡園可以恪遵自然的法則,在環境永續的前提下,提供接近野放的咖啡豆.環境的永續才能夠保證這個幸福毛額可以持續成長.

種咖啡

在植物分類上,咖啡屬於茜草科咖啡屬Coffea,起源於非洲大陸,嚴格說起來咖啡主要分為三種:
  • Coffea Arabica  最為大家熟知的阿拉比卡種,來自伊索比亞,風味最好也是在咖啡貿易上最為重要的一種 ,目前栽培品種有Typical, Bourbon, Mound Novo, Caturra
  • Coffea Robusta  羅布斯塔種,來自剛果,1898年被發現. 抗病蟲害但風味不佳,苦味強酸氣不足,通常用作混豆
  • Coffea Liberica  (Coffea Canephora)賴比瑞卡種, 來自西非,香味不佳,苦味較強,在咖啡貿易上無足輕重
從植物辨識上來看,這三種咖啡以利比亞咖啡植珠最為高大可達10~15公尺,最小的為阿拉比卡種只有3~7公尺。花冠通常五裂,但利比亞咖啡最多可達8裂,而羅布斯塔可達6裂。以葉片來區分,利比亞咖啡葉片可達16~36公分,革質(厚得像皮),阿拉比卡只有15公分左右,深綠而帶光澤,羅布斯塔葉片約10~20公分但不若利比亞種的厚實。
咖啡是熱帶植物,大約分佈在南北迴線之間。咖啡的種植需要注意海拔高度,主要是因為可以緩和熱帶地區的強烈日照,讓果實有充分的時間可以熟成,但是只要氣溫合適,雨量合宜(年雨量至少需要100公釐),土壤正確(富含有機質之肥沃壤土)排水良好,稍偏酸性,就可以種植出品質不錯的咖啡。
以我們的阿拉比卡咖啡來說,海拔高度在500~1000公尺的坡地最為適合,喜歡溫和涼爽的天氣,是三種裡面最難種植的一種。比較特別的是日照的需求並不高,陽光直射對咖啡生長並不利,目前在咖啡品質上沒有比利用遮蔭方式栽培的咖啡更好的,因此國際上主要推介shade coffee 餘蔭咖啡,主要是因為品質最好,對環境影響最小。
阿拉比卡咖啡可以成長至7~8公尺高,我們則修剪至2~4公尺使之更為開展.葉子橢圓,表面深綠富有光澤,葉背則呈現淺綠色.花白,五瓣,帶著茉莉香味,群簇於葉柄基部,春季開花大約維持2~3天.咖啡果實最初呈現綠色逐漸轉深紅色,大約需要八個月的時間.咖啡樹一般在3~5年後開始結實,一公頃大約可以生產800~1400公斤. 咖啡繁殖主要以種子繁殖為主,2~4月播種大約在5~8週後發芽,發芽率在50~80%。長到20公分後開始定植,時間大概在12~3月,可施以一些基肥。咖啡樹生命週期大約50~60年,但是也可能可以成長至100年。
台灣咖啡具有很好的香氣,真正的台灣咖啡如以淺焙方式會有特殊的酸氣,中焙的咖啡酸味則趨緩和,口味溫和順口。

栗子與火山豆

結實纍纍的栗子


關於栗子,是這個生物多樣性果園裡的一個有趣物種。他第一次生長時,只長了三個巨大無比的栗子。我們巴巴的在山上用鍋子小火烤他,滋味香甜無比,只可惜了只有三個,大家還得用刀切著分食。後來逐漸多了果實,去年卻在颱風狂掃下所剩不多,我們撿拾樹下果實,拿來做一件很蠢的事情,把他當足球踢。偏偏我們是人字拖家族,邊踢邊哀嚎,因為栗子外的硬刺扎得我們腳指頭奇痛無比。踢到栗子整個磨平,我們又撿一顆來玩。


栗子的近照

 今年前面種的這兩三棵結實狀況很好,倒是後方有四棵則反。就希望了今年颱風給我們多留些果子,秋天可收了做栗子飯或者就這樣烤來吃。對了,這些栗子是非賣品。


火山豆

這棵園子裡面唯一的火山豆長得很好,理應開始結果,但是未見任何動靜。這次去澳洲瞭解到原來夏威夷豆是原產澳洲的,那邊的人管他叫做火山豆,我知道台灣有種是因為早年宋美齡據說愛吃,所以讓試驗所種了一些。

前幾年咖啡開花的盛況


前幾年,大約都在清明時候咖啡開始開花,整個空氣帶著清甜茉莉的花香。今年晚了一個月才開始,花況還不很好,尤其最近下起了雨,又稍微打得花朵垂頭喪氣。因此放上前幾年的紀錄,想像滿園白雪皚皚的咖啡花與山坡上廣東油桐相輝映的景象。

烘焙咖啡與全新(心)包裝


在我可愛的八樓陽台地被上留影
 
 

咖啡葉子代表台灣,紅色咖啡果實位置代表了中部頭嵙山,品名是toko(代表頭嵙山) coffee結合的新字tokoffee,底下有網頁及電話方便購買。我們的特色是無混豆無農藥無化肥。
 用了去年生長的豆子去殼並送專業烘焙,中午大熱天的擠在烘焙間跟烘焙師討論烘焙的程度,請他烘中烘焙稍微偏深,因為這次換個烘焙師,第一次合作,先試試看這個口味。另外捨棄了以前市面隨手可得的包裝袋,因為顯示不出個性,所以挑選了牛皮紙袋,有著必要的通氣閥,還配合包裝袋設計了稍大的貼紙,希望顯示這個咖啡從頭到尾的天然跟手做。從手摘豆,水洗去果肉,到全日曬,去殼,接著送專業烘焙跟包裝,這一切,僅僅是因為,喝咖啡是我清醒的第一件要事,如果說,我期望喝乾淨的水,吃天然酵母麵包,無毒的沙拉(是的我還是個生食愛好者),那麼,
喝一杯老天爺賞賜的咖啡,喝一杯不亂加東西的咖啡,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這次包裝成本大幅增加,遠超過我的計算,雖然已經是自己下海設計,但還是有點吃驚整個支出。咖啡袋子未來希望可以讓客人回收再利用(也許可能性會侷限在台中地區),另外我也曾使用咖啡袋子種植咖啡小苗(http://www.iplantthereforeiam.blogspot.com/),異常有氛圍。也許,我是說也許,大家喝完咖啡也可以用它種點小植栽立在桌面賞玩。
再一次說明,咖啡生豆一公斤900,烘焙豆半磅500。

花謝,果結

從澳洲回來,關於食物,對導遊的話有個部分印象深刻,他說,來澳洲,生菜可以盡量吃放心吃,因為這邊不用農藥。也許東西方飲食的差異,東方對菜沒煮熟拿來吃多少有點意見,西方卻嗜吃生菜,或許那樣的飲食習慣必須仰賴更安全健康的種植方式。澳洲最毒的,應該是街上比例高得嚇人的抽煙人口所造成的空氣污染,這是題外話。
早上上山去看應該早謝了的咖啡花結實狀況,有些早熟的則已經大約1.5公分左右了。如往常,老爸還是在山上修剪跟除些草,
我問他水蜜桃今年狀況,他說水蜜桃拿去外面讓人收購價格低得離譜,這樣實在不行。我們說到,明年水蜜桃應該可以長得更大顆更漂亮,只是我們得在小果實開始套袋的時候,就先進行預購,因為採收期短,避免像今年大家想買卻已經沒有桃子可賣,而大採收時卻得賤價屈服盤商的窘況。水蜜桃期已過,往事已矣。接著,就寄望秋天的咖啡採收了。

咖啡開始結果
有些都長這麼大了